校企合作是一种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从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来看,校企合作的最终形式,必将稳定为政校企合作,直至完善为基于政府有效主导的“校企联合主导型”模式。在中国文化传统和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客观滞后的影响下,缺乏平台建设的园区校企合作,永远无法完全化解企业消极参与的症结。
高新园区职业教育应以集团化建设为抓手,以职教集团构建运行为平台,充分完善校企之间、校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共享,均衡并充分凸显合作三方的利益,在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等方面统一形成协调机制,在专业、课程、教材、师资互派交流、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形成共享机制,在招生、就业、科研、项目、收益、互派人员交流等方面形成互惠机制,在发展战略研究、发展规划研究、确立发展目标、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成长机制,推进产学研共生发展。
?。ㄈ┖献鞣绞?/div>
在继承现有校企合作方式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新区实际,组建区域复合型职教集团——长沙高新区职业教育集团。一方面,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工科类专业为纽带,校校联合,推进中高职衔接;另一方面,园区管委会主导,园区行业协会指导,校企联合,依据区域规划和产业结构特征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园区利益最大化。
、园区管委会主导——发挥政府在构建职教集团中的统筹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这充分展示了国家重视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作为在园区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园区管委会要了解职业院校和其他职业教育资源,对行业、企业参与职教集团提供决策参考;直接参与职教集团发展规划,把社会发展目标与职教集团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用政策、制度以及本身权威协调集团内部各参与主体间的多元利益需求和矛盾,规范集团和各主体协调、健康、平稳发展;为职教集团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为职教集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的责任,也是职教集团发展的基本保证。
、企业参与——发挥企业在构建职教集团中的关键作用
如何调动园区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作用,是推进校企合作公共管理成效的关键?!豆抑谐て诮逃母锖头⒄构婊僖?010——2020年》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时间,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所以说,企业在构架职教集团中发挥关键作用,企业应为职教集团提供实践实训实习服务、资金支持、决策咨询和监督评价等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方面的支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职教集团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运转的纽带”。从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动因来看,终极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而来,是一种趋利行为。国家应当允许和鼓励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获取合理利润。企业可以单独或与院校合作建立高标准的大型实习实训场所,通过提供培训和证书考评获取相应利润。企业可以直接投资职教集团,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获得合理回报。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注入,主导职教集团运作,获得相应利润。只有企业参与的利益得到体制机制支持,校企合作才可能真正良性发展。
、学校运作——发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职教集团中的主体作用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职教集团的牵头组织单位,要发挥其龙头作用。
一是多层次合作办学,推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创新。学校要始终坚定不移的解放思想,站在国际职教视野的高度,坚持实施高职教育“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及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吸收最新的人才培养成果,指导和加强学校专业特色与国际化接轨。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创新中,做到结合园区支柱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结合园区企业生产推行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园区主体行业需求将行业标准融入教学计划、结合实践过程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园区岗位(群)职业标准定位改革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其放到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找准校企双方利益的趋同点,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学院要树立为园区产业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走出去请进来,把企业引入学校,把学院融入企业,大力合作兴办“校中厂”、“厂中校”,真正做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让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保证教育行为与园区企业需求不错位,坚持以服务园区经济为宗旨、以学生充分对口就业为导向,贴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走“同建一门课、同写一本书、同管一基地、同育一方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三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共享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不仅是职教集团成员参与职教集团的一大主要动力,更是集团成员间一条重要的利益纽带。第一,实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实施“三合一”项目,即“课堂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工人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第二,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共建共享精品课程、项目课程、精品教材、典型案例、教学管理制度等,扩大受益面;第三,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坚持师资共育,实现人才优势互补。学院通过引进、培养、兼职、顶岗时间和校企交流等方式,以高水平“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四是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整体格局中的承上启下作用。作为园区校企合作的龙头院校,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应争取向上提高水平,凭借新校区建设契机,着力提升内涵,如期实现省示范高职建设;向下加强与园区中职的互联,寻求共赢,真正构建职教教育畅通的立交桥,使园区中高职相互依存、协调发展。
?。ㄋ模┍U洗胧?/div>
、进一步加强政府尤其是园区政策统筹力度
?。?)加强园区管委会对园区职业教育的统筹指导。建立以园区管委会牵头,由教育、发改委、人事、劳动、农业、农办、编委、财政、税务、企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园区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教育发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高新区职业教育工作。进一步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并加以落实,合理统筹职业学校资源配置。加强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优势互补、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由园区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督查组,定期对职业教育进行巡视检查,重点督查有关政策落实、示范性项目建设、普职协调发展、专业结构调整以及财政投入、办学质量等情况。对执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处罚,对促进职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人民政府组织表彰和奖励。
?。?)加大对高新区职业院校的政策扶持。高新区工科类职业教育具有个体优势、人才需求强劲,但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相对缺乏。建议市政府、区管委会从项目方面向高新区工科类职业院校倾斜。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牵头单位,建议省教育厅、市(区)重点扶持学院申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和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加大对学院征地新建工作的支持。
?。?)进一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确认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应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要责令其改正并给予处罚。
?。?)理顺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市本级按规划办好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园区管委会支持办好辖区内各类市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好园区职教中心,整合县域范围内各类职成教资源;乡镇政府进一步强化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办好乡镇农校(农科教中心)。
?。?)理顺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园区教育、劳动保障等管理部门重点做好政策制定、宏观规划、统筹协调、监督指导等工作;园区各部门应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主要通过政策、法规、拨款、评估、督导等多种形式对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间接的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促进职业教育主体多元化,包括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园区管委会必须大力发展和扶持职业培训,把职业培训机构纳入规范管理的视野;切实保证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方式、招生规模、学籍管理、课程开发、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
、进一步加强园区校企合作法规建设
?。?)加速推进园区职业教育法规的出台。将校企合作的实施纳入法律范畴,明确政府和管委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权利与义务的界定,推动企业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对消极参与或显性抵触的行为予以相应的处罚。
?。?)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培训评估制度。鼓励园区企业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订单培养,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实行培训服务外包,有条件的企业可自办培训机构,面向企业职工和社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对不能按规定参与校企合作、职工培训的企业,应考虑取消或部分取消其享受园区相关优惠政策的待遇。
?。?)加强院校合作集团化发展的法规指导。立法明确职教集团的法人地位,明确牵头院校在集团中的地位和权利,规范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工作方式、行为,进一步加强财经监督和项目监督,明确职教共同体的组建条件、运行机制、监管体系和解体标准。
、进一步创新经费投入机制
?。?)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地方教育附加总额的50%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各类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依法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列入成本开支,专项用于职工教育与培训和学习型企业建设;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有关经费由税务部门征收,园区管委会统筹安排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组织培训服务。财政每年在相关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和相关职业教育。
?。?)落实职业院校师生经费,确保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教师培训经费的30%用于职业院校师资培训,职业院校应安排学校收入的5%用于教师培训。落实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关资助政策,对品学兼优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按有关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提供奖学金,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教育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确保公办职业院校教师工资(含国家政策性补助)按时足额发放。确保省定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并逐年提高。
?。?)五年行动计划期间,在市财政教育强市专项中每年统筹安排2000万元,重点支持包括高新区在内的示范性项目建设,并对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给予专项补助。对经评估认定的省级和市级实习实训基地分别给予50万与30万的经费支持。园区财政相应要按本区、总人口人平1元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长。
?。?)试行对职业院校校办工厂的税收优惠。建议对于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经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督察组根据其建设情况和发展前景,确认其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确定为职校校办工厂税收优惠试点单位,可适当减免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办企业的相应税收。
?。?)为鼓励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到职业院校就读,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建议高职学院参照中职和技工学校的标准由省财政拨给在校学生人头费每生每年3000元。同时出台有关政策帮助解决职业院校建设中的负债问题。